鲁网8月6日讯小婴儿的肠胃较为娇嫩,稍有不适可能导致腹泻。近期,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接诊了一名特殊的腹泻婴儿瑄瑄(化名)。消化内科团队通过瑄瑄的血常规发现“淋巴细胞数值极低”的关键线索,结合胃肠镜下观察到的小肠“雪花状”表现,最终确诊为罕见病小肠淋巴管扩张症。
瑄瑄的症状始于两周前,排便频繁,每天三四次,虽然没有黏液和脓血,但妈妈注意到宝宝吃奶后偶尔会呕吐,精神状态也有所下降。起初,妈妈以为只是普通的消化不良,尝试了益生菌,但未见好转,遂带着瑄瑄前往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。
接诊医生发现瑄瑄双腿及双脚明显水肿,按压后很久才能恢复,结合持续两周的腹泻史,医生立即安排了急诊生化检查。结果显示,瑄瑄存在重度低蛋白血症,血钠和血钾远低于正常值,电解质紊乱严重。“立即收入PICU!”医生果断采取措施,该婴儿正面临休克、感染以及多脏器衰竭的风险。
在PICU医护团队的精心救治下,瑄瑄的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正常,随后转入消化内科进一步治疗。经过详细检查,医护人员发现瑄瑄不仅存在低白蛋白和电解质问题,血常规中的淋巴细胞数量也异常偏低,这提示了体内有淋巴液的丢失。经过病史调查,一个罕见病的名字浮现:小肠淋巴管扩张症。
为了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,消化内科团队决定为瑄瑄进行全麻下的胃肠镜检查。当内镜镜头进入十二指肠降部时,屏幕上呈现的画面让人震惊:原本光滑的黏膜表面被白色绒毛状突起覆盖,呈现出如雪花般的状态,这正是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典型表现。
消化内科专家解释说:“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是一种少见的疾病,特征为小肠黏膜淋巴管发育异常或阻塞,导致淋巴液漏入肠腔。”这会引起低蛋白血症、水肿和免疫功能低下,完善的症状筛查和内镜检查将有助于准确诊断。
在确定了病因后,瑄瑄的治疗方案随之制定。与许多需要手术或长期用药的疾病不同,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核心在于饮食管理。医生为瑄瑄量身定制了低脂、高蛋白、富含中链脂肪酸的特殊食谱,使其能够避免淋巴液的进一步泄漏。
经过专业的喂养指导,瑄瑄的腹泻逐渐缓解,血白蛋白和电解质也趋于稳定。在出院当天,瑄瑄的父母欣喜地看着精神恢复的宝宝,向医护人员表达了诚挚的感谢。如今,瑄瑄定期回访消化内科,未再出现腹泻,健康状况良好。
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提醒家长,要警惕一些隐形信号:如孩子持续2周以上腹泻、大便稀糊状、全身性水肿、反复呕吐等症状。这些都可能是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前兆,及时就医与内镜检查是关键措施。作为儿童消化道疾病诊疗的权威机构,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是您和您孩子健康的保障,预约咨询请访问918博天堂。